带修字的古诗句

带修字的古诗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四牡奕奕,孔修且张.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君看名在丹台者,尽是人间修道人.

梁园修竹旧传名,久废年深竹不生.

祀典修咸秩,农书振满床.

金马诏何晚,茂陵居近修.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长.

邅吾游夫鄢郢,路修远以萦纡.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修竹低垂孤鹤舞.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画楼徙倚栏杆,粉云吹做修鬟.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

如何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

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

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

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

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

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

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

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

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

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

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谈谈诗歌对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作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

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

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

因此,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那么,怎样再现古诗中的意境呢?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为再现古诗意境,只有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实现。

一、画面再现。

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原诗中的美。

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讲,倘若作者描述详尽,学生基本上能唤起平时的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具体的画面。

可是古诗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加之诗歌的跳跃性和古今词意的差异,学生虽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懂每个词句的意思,但对古诗的经典所在诸如“这首诗成功之处在哪”、“诗人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之类就不求甚解了。

绘制画面首先要围绕诗人的情感来设计,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情景,创造出为主题服务的氛围。

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诗人因致力改革、皇上听信谗言而遭朝廷流放),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 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其次,制作画面要抓住诗人的意识流,把诗人的主观镜头变为直观的图景。

诗人的灵感,往往是缘情而发,而作诗时又不受时空的限制,那意识流纯属一种暗流在脑海里流动,欣赏者只能是捕风捉影、咬文嚼字了。

因此,在制作画面时只有抓住诗中的意象,才能客观具体的再现出原诗的意境,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出来。

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投建德江时所作。

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

目睹此景,触目伤怀,游子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

明月升起来了,江面清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好孤独啊!明月,今晚只有你我为伴,共享良宵了。

恍惚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 底,江水潋滟,喧哗之声,萦绕在耳。

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第三,绘制画面要注意周围景物的陪衬。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眼前某件事物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故而诗兴大发,充分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的牵引下,去寻觅那特别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

如《宿建德江》,在绘制画面时倘若能抓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牛羊下山这些景物作为陪衬,那么那种远离故乡的羁旅之愁也就油然而生了。

再如《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远离朝纲的孤独心情。

在制作画面时就应抓住周围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这些景物来烘托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

二、音响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

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

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等等。

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

制作音响效果,其作用也不能小觑。

如《鹿柴》...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加强修养的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无名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王安石) 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无名氏)

求一些能提高文学素养的散文诗词,以及怎么利用这些散文诗词。

我...

我认为应该先分析一下你自己自己是比较喜欢现代诗词,还是古代诗词,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广泛涉猎诗词,才能了解自己喜欢的风格,个人推荐苏轼,晏几道,柳永和李清照为古代,现代周国平和徐志摩,外国的有里尔克,蒙尔巴特等等。

至于用法,当你真正理解,感悟了这些诗词散文,你自然而然的就想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前提是不仅要读还要思考理解。

怎么提高自己的古文修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

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当然学习古诗词,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

背是方法之一,或者说是学习古诗词之一环。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关于提高文学素养

我感觉吧,应该从生活细节入手。

在生活中把那些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事和人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在阅读一些散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情感,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再次就是阅读一些小说名著啊,刚开始可以参照一些书评。

慢慢地你就会有自己的感觉。

就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了。

不过一切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39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