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句具有哲学道理

哪些诗句具有哲学道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沉舟”“病树”萧瑟的景象,

“千帆过”“万木春”明朗的景象,

两者对比,表现出作者虽然仕途不顺,经历坎坷,但觉得还是要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苦难。

哲理: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千帆”终将代替“沉舟”,“万木春”终将代替“病树”

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

哲理 诗词鉴赏一.【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惠能《菩提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马致远《琵琶行 / 琵琶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张谓《题长安壁主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

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写蕴含哲理的诗句

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 W 玩物丧志。

(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

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

蕴含人生哲理的著名古诗,有朱熹的《观书有感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一)《观书有感 》。

《观书有感 》系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诗作品。

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作者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诗中,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二)《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品。

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咏物诗。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该诗寓含的哲理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它提醒人们,要想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关于哲理的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四、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关于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人生哲理诗句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急】有关哲学的古诗

这样的诗有很多,我挑了一些特别有名的整理了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一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第一、人的意识是能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们观察同一个事物,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立场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结论。

第二、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必须分清主体与客体,将对象置身于客体的位置,成为真正的客体。

二琴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也是苏轼一首有名的哲理诗,旨在说明世间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三古瓦砚 (宋 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这首诗表达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

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五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在古诗词中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三枪 2010-05-12 01:09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作鉴赏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http://www.cnease.cn/simple/?t79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359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