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会宁的诗词

有关写会宁的诗词

关于长征的诗句 除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关于长征的作文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雄伟壮丽的史诗,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长征胜利70年后的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已推进多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这就是新的伟大长征,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进取、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有雪山草地。

让我们一起,有乌江天险。

伟大的长征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扬起理想的风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永垂不朽。

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尽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任重而道远。

在漫漫长征路上,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弘扬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协作,甘于奉献,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脚踏实地,遵纪守法。

在新长征的道路上,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生活中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有大渡激流,有弯弯赤水;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有峡谷急流 展开

长征资料,路线图,把相关诗句写在地图上,并写一段简要的说明。

长征概况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历时一年,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11个省区,渡过22条大江大河、翻越22座大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多次,突破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7月奉中革军委电令,红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转战湘、川、黔、滇、青、甘、宁、陕等省区,进行战役战斗110多次,胜利完成长征。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结束了历时18个月,长驱1万余里,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艰难曲折的远征。

1936年10月10日,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重要会议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召开黎平会议。

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

1935年7月21日—22日,在四川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会议。

1935年8月4日—6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

重要战役 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

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等; 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

数字长征 长征,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0余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

长征,转战11个省区,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

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

毛泽东写长征诗的资料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关于长征的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全力堵我北进,各路敌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向我逼近,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

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

此外,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8。

24日我占领桐梓县城,准备夺取娄山关。

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围剿&quot:二万五千里长征;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力求全歼;的办法。

以所谓政治围攻,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调动敌人,转兵东进,毋容匪寇再度生根”.6万人锐减到3万人。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至当日17时,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指挥25个师的兵力,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3。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

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

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扎西集中,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quot,我攻城未果,与敌人打阵地战,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步步为营,修碉筑路,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个团的兵力,25日早晨,红3军对娄山关发起猛攻,经激战,于当晚攻占了娄山关。

敌为夺回阵地,调集了约6个团兵力疯狂反扑,但都被我英勇的红军将士击退。

在红1、3军团的打击下,敌仓惶南逃。

为了不给敌以喘息之机,红1、3军团不顾疲劳,继续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歼战,重占遵义城,黔军弃城南逃。

此时,向遵义增援的敌吴奇伟的两个师孤军冒进,我果断抓住了战机,红1军团以勇猛的行动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敌一部惊慌逃过乌江,并砍断浮桥,敌尚未渡过的1000余人和大批军用物资被我俘获。

红2军团也于黄昏歼灭敌59师大部,遵义之战胜利结束。

3月初,敌又重新纠集兵力,向遵义进攻。

我军于3月10日放弃遵义。

为调动敌人,寻找战机,16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蔺方向前进,敌为防止我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前堵后追。

就在敌再次扑向川南将要对我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又突然掉头向东,于3月21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就在蒋介石手忙脚乱调兵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正确指挥下,将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毛泽东经过娄山关,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赋词述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在会理地区进行了休整,并召开了会理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随后,红军绕过西昌,向大渡河兼程急进。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防止我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一面电令川军阻止我红四方面军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

关于长征的文章

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1935.10)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毛泽东同志们,你们看,差不多1年半以来,中国的3支主力红军都在作阵地的大转移。

从去年8月任弼时同志等率领第6军团向贺龙同志的地方开始转移起,接着就是10月开始的我们的转移。

今年3月,川陕边区的红军也开始转移。

这3支红军,都放弃了原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

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

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

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

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

这话对不对呢?不对。

因为这不是事实。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

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

”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

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

”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

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

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

请问历史上间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有关长征的资料

飞夺泸定桥,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quot,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夺取腊子口,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经浴血奋战,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四方面军会师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由于王明&quot,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接着强渡大渡河,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2月中旬,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 1934年10月,转战湖南,贵州,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8月底;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1935年1月7日,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次年7月过陇东,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先期结束了长征,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quot,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5月初,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围剿&quot,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 红一.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为向川甘边发展,抢渡金沙江,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翻越六盘山,三道封锁线,抵达班佑,巴西地区,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各个歼敌,以少胜多,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他们以中共中央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

关于长征的故事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

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

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

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

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

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

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

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

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

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

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

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

关于长征的故事与资料~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

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

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

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

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

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

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

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

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

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

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

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

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

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

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

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

“写出上下两句与沙漠,敦煌,莫高窟,或,月牙泉,”等有关的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甲戌冬至 赵朴初莫高窟,举世莫能高,瑞像九寻惊巨塑。

飞天万态现秋毫。

瞻礼涌心潮。

《敦煌太守后庭歌》年代:唐 作者:岑参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年代:唐 作者:徐铉蒋山南望近西坊,亭馆依然锁院墙。

天子未尝过细柳,将军寻已戍敦煌。

欹倾怪石山无色,零落圆荷水不香。

为将为儒皆寂寞,门前愁杀成中郎。

赋得边城雪送行人胡敬使灵武》年代: 作者:王偁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送君走马去,遥似踏花行。

度迹迷沙远,临关讶月明。

故乡飞雁绝,相送若为情。

《洪武癸亥以公事出会宁北境(二首)》年代:明 作者:郑居贞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

隔河又是河西地,过得敦煌是酒泉。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522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