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诗词

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诗词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写首诗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下一句

展开全部 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这句话是后人给予的总结,没有下一句。

望采纳,谢谢楼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1、无前一句。

2、出处:《礼记·大学》。

3、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下一句

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这句话是后人给予的总结,没有下一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四句是什么?

展开全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根本就没有原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也不存在你说的前四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兼谈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的合理应用作者:杨磊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上,不知诸位同好有没有发现,不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或者从国外引进的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缺少,甚至没有对其基本概念的具体描述。

也就是说,对于许多基本概念,在这些哲学的理论里面很难找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比如说道家所谓的“道”,在《道德经》里面的定义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样的定义,有几个人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呢?还有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孔子在论语里只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一语轻轻带过,你能从中体会“中庸”是什么意思么?就是在其孙子思所作的《中庸》里面,开篇也只是提到“中和”,谁知道这个“中和”与孔子的“中庸”是什么关系,反正斯人已殁,爱怎么说怎么说去。

再有就是佛家了,在《金刚经》里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六祖一听,顿时超凡入圣,他到底从里面理会到什么呢?《六祖坛经》里面并没有解释,不知道是不是怕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把那极乐世界给挤爆咯!(^_^)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如此多的哲人,如此多的学派不约而同的采取这样一种模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学说呢?我们不妨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信徒最多的儒家思想中寻找答案。

在儒家思想的信徒中,有一句口号很流行,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它是儒家学者们公认的最为合理的一条人生道路。

在《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很实在的一条递进的人生道路。

只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么?且用事实说话。

先不说别人,就说孔夫子吧。

他活到七十三岁,被鲁君尊为“国老”,修身的的功夫大家应该都认可吧!可是他却以过半百之龄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虽有一干****相随,但儿孙之福是享不到的。

这样能说他“齐家”了么?苏武牧羊,二十年不改归汉之心;嵇康打铁,飘飘然离凡尘之外;两者都是古时君子效仿的典范,但一个妻子改嫁,一个亡于小人之讥讽,遗下弱女幼子,二者都没能“齐家”,但是他们修身的功夫不够么?再有,汉武帝父子相残,唐太宗弑兄篡位,明成祖叔夺侄权,三个都是不“齐家”的典范,可是又各自独立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辉煌时代。

不“齐家”便不能“治国”乎?三国时蜀相诸葛先生,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有吴王孙权,鼎父兄之余烈,先烧曹军于赤壁;后败蜀汉于夷陵,守得一个好家业;此二人,非不能“治国”也,然其得“平天下”吁?!由以上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对没有如《大学》所说的那样,有着明确的递进关系;当然,这四者也不是全无关联,我们不妨把它们比作人生道路上的四个方向。

在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使得他们对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迷惑,总觉得自己周围充斥着一种不确定的因素,而鬼神概念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

但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就逐渐的将这些不确定因素消灭了。

最简单的例子——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神话就不攻自破了。

在我们的传统哲学领域,也有这么一个神话,那就是“君权天授”。

当然,在当时的那种客观条件下,这样的政治思想也是当时唯一合理的选择。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古时候的那些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人文领域,我们国家已经普遍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人民,再不是当时封建统治者口中的“愚民”。

因此,我们的政府也顺应这种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大力推广西方的民主制度。

而在西方的民主制度体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三权分立。

其中对权力的合理划分是与我们国人意识中固有的“君权天授”观念有着根本矛盾的。

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与“三权分立”制度有关的任何理论,相反倒是有许多在君权独裁的条件下如何保全自己利益的论述。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面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局面: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政府不断的颁发相关法令,推动“民主化”;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治基础的广大群众,却坚持旧有的封建君主独裁下的“愚忠”思想,对政府中的某些极端分子、腐败官员听之任之,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无理践踏也抱着能忍则忍的思想,而放弃自己手中应有的权力。

这样,直接造成了中国“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局面,而且对于权力机关的放任也使得“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在中国泛滥。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要有所改变,就要求所有有志于中华复兴事业的华夏儿女共同努力,既要支持中央政府的法令推行,也要大力改造我们国人的固有思想。

在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面前,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精神,合理改造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极其必要。

前面已经说过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客观的,逐层递进的关系。

用...

求对联:下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礼记·大学》。

2.《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解释: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4.附注: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众生平等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

古人为何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说你的观点,就错了!怎么家就有后顾之优了呢?就不能平天下了呢?家小被绑架?在忠孝不能两全时,一般都选择忠的吧!!!纵观古代中国历史,至现在代,乃至世界使,有哪个天下是单身汉打下来的?如果觉得家小被绑了,没心情平天下!就想想刘邦、刘备、曹操、朱元璋、努尔哈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一般都是孤身一人在朝为宫,能力挽狂澜,救民水火的又止在少数?再说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这句话是出自《大学》,本是礼记中的,里面有这么一段“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概的意思是,自身的修行够了,按现代的理解应该是说自己的品行能过关了,个人能力学好了,就可以当一家之主了,管理好一个大家庭了,古时是大家族的,能管理好一个家族,把这个家族的事务处理得整整齐齐了,就可以管理国家了,能把国家治理得好,那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是这个意思!齐家不是说要成家,再说了!成家又怎么说是有后顾之忧呢,有时候没成家反而是后顾之忧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52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