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的诗词手抄报

有关清明的诗词手抄报

有关清明的古诗的手抄报和空天和地如何画

【清明节简介】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祝福】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古诗,来历,习俗等

起源源流: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望采纳

写在手抄报上的古诗

离愁别绪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张 籍 春游 春游 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细雨微风惹鸟醉, 细柳轻扬游人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书意万重。

清明古诗 飞花笑草带衣香。

飞烟薄袅馨竹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 绿烟波里游人少, 绿枝红缀不显少, 行人临发又开封。

《清明》 远指红桃近叹杨。

远眺堤岸隔青杨。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楼送辛渐》 墨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雪戏寒梅还未竟, 雪残咏梅意未竟, 王昌龄 王冕 春风早带燕声来。

春寒难挡燕归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砚池边树, 《途中寒食》 柳迎朝雾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朵朵花开淡墨痕。

(唐)宋之问 且趁烟波醉楼台。

且留余音绕天台 不要人夸好颜色,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夏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赠王伦》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寒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图 (唐)韩翃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李白 花后无语荒草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三衢道中 (曾几)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焉知天外无惊雷? 《闾门即事》 (唐)张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囊括涯内群魔乱,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刘禹锡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难忍鼠辈称强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游张园 (戴敏)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踏莎行》 冲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十万义士遥相随。

《苏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骈)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宋)吴惟信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长驱直入九万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枪林弹雨夺金魁。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秋 画兰 明·董其昌 8 .暗香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暮江吟 绿叶青葱傍石栽, 不恋世间佳丽地,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白居易 孤根不与众花开。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酒阑展卷山窗下, 独上寒山称骄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 习习香从纸上来。

《郊行即事》 狂飙过尽绝胜处, (宋)程颢 半江瑟瑟半江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竹里馆 唐·王维 凌寒飘香九千里。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可怜九月初三夜,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独坐幽篁里,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彻万仞山,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来相照。

(明)高启 杜牧 节烈垂尽千秋史。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远上寒山石径斜,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来爱斗三冬雪,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报春报得万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长安秋望 终南阴岭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积雪浮云端。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楼倚霜树外, 林表明霁色, 世间何处寻奇葩?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镜天无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南山与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气势两相高。

仙客对此欲归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红烛秋光冷画屏, 农夫叹绝忘桑麻。

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丛绕舍似陶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阶夜色凉如水, 遍绕篱边日渐斜。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不是花中偏爱菊,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花开尽更无花。

流芳千载任风雪, 冬 遥知兄弟登高处, 独呈丹心报中华。

绝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画兰 清·郑板桥 谁道三冬无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兰草已成行, 冰山高处万里霞。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中意味长。

元 日[王安石〕 坚贞还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春风送暖入屠苏。

孤舟蓑笠翁, 山园小梅 宋·林逋 独钓寒江雪。

千门万户曈曈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梅花----王安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总把新桃换旧符。

墙角数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凌寒独自开。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山水风光 逢...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

与诗同行的手抄报,要古诗!

落花时节又逢君,恶竹应须斩万竿,家书抵万金,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

《静夜思》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

《早发白帝城》床前明月光。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两岸猿声啼不住,唯见长江天际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疑是地上霜。

《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

《绝句四首(其三)》 迟日江山丽,轻舟已过万重山,春风花草香,一行白鹭上青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关于诗的手抄报资料

离愁别绪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张 籍 春游 春游 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细雨微风惹鸟醉, 细柳轻扬游人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书意万重。

清明古诗 飞花笑草带衣香。

飞烟薄袅馨竹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 绿烟波里游人少, 绿枝红缀不显少, 行人临发又开封。

《清明》 远指红桃近叹杨。

远眺堤岸隔青杨。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楼送辛渐》 墨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雪戏寒梅还未竟, 雪残咏梅意未竟, 王昌龄 王冕 春风早带燕声来。

春寒难挡燕归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砚池边树, 《途中寒食》 柳迎朝雾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朵朵花开淡墨痕。

(唐)宋之问 且趁烟波醉楼台。

且留余音绕天台 不要人夸好颜色,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夏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赠王伦》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寒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图 (唐)韩翃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李白 花后无语荒草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三衢道中 (曾几)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焉知天外无惊雷? 《闾门即事》 (唐)张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囊括涯内群魔乱,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刘禹锡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难忍鼠辈称强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游张园 (戴敏)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踏莎行》 冲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十万义士遥相随。

《苏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骈)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宋)吴惟信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长驱直入九万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枪林弹雨夺金魁。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秋 画兰 明·董其昌 8 .暗香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暮江吟 绿叶青葱傍石栽, 不恋世间佳丽地,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白居易 孤根不与众花开。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酒阑展卷山窗下, 独上寒山称骄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 习习香从纸上来。

《郊行即事》 狂飙过尽绝胜处, (宋)程颢 半江瑟瑟半江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竹里馆 唐·王维 凌寒飘香九千里。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可怜九月初三夜,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独坐幽篁里,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彻万仞山,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来相照。

(明)高启 杜牧 节烈垂尽千秋史。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远上寒山石径斜,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来爱斗三冬雪,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报春报得万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长安秋望 终南阴岭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积雪浮云端。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楼倚霜树外, 林表明霁色, 世间何处寻奇葩?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镜天无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南山与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气势两相高。

仙客对此欲归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红烛秋光冷画屏, 农夫叹绝忘桑麻。

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丛绕舍似陶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阶夜色凉如水, 遍绕篱边日渐斜。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不是花中偏爱菊,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花开尽更无花。

流芳千载任风雪, 冬 遥知兄弟登高处, 独呈丹心报中华。

绝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画兰 清·郑板桥 谁道三冬无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兰草已成行, 冰山高处万里霞。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中意味长。

元 日[王安石〕 坚贞还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春风送暖入屠苏。

孤舟蓑笠翁, 山园小梅 宋·林逋 独钓寒江雪。

千门万户曈曈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梅花----王安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总把新桃换旧符。

墙角数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凌寒独自开。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山水风光 逢...

清明节手抄报里写了古诗,由来,习俗还可以写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

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

我和爸爸妈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

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

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

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几分生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

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

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

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今天,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465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