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美食发展 关于美食的诗句

诗词美食发展 关于美食的诗句

1、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北宋文学家苏轼

白话译文: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2、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猪肉颂》北宋文学家苏轼

白话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北宋文学家苏轼

白话译文: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4、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唐代诗人杜甫

白话译文:用活鲜鲫鱼烹煮的银色鱼肉丝,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的香羹。

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宋代诗人陆游

白话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到黄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猪肉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州一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山西村

古诗词—-关于美食

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赞扬中华美食的诗句!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东坡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朴素的美食诗词

窃以为对生活体察至细至微之人当识得美食之佳趣。对美食的体验经历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其背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独特考察。倘若这个品尝美食的人有点考据癖,他定会查查什么地方出产食物的原材料,什么时候发现奇妙的烹制方法,什么人将其发扬光大。《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除去其本身拍摄美食独特视角,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对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探寻。回顾中国的古代文学,不难发现那些写出绝世佳作的大文豪们大都留心生活,而其中嗜食会食者又占了绝大多数。可见留心生活的人自是不会放过美食的乐趣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描写美食的句子,笔者选取了几首写美食的古诗,研究了古诗、美食和地理背后的千丝万缕。

一、 李白和雕胡饭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是李白在五松山借宿一位荀姓老妇家后心怀感激之作。诗的第五第六句写到“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何为“雕胡”?雕胡指的就是茭白。茭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中国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而五松山在什么地方呢?安徽铜陵县。铜陵在长江边上,水资源丰富,适合茭白的生长。茭白作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味美鲜甜,口感脆嫩,是难得的美味佳品。而茭白饭则是广受欢迎的一种烹调方式。茭白,米饭配以一点香菇外加一勺猪油就能成就一盘茭白炒饭,很家常的味道,亦是道地的江南美食。可以想象,在一个朴素的农妇之家,主人家端出这样一盘清香诱人的茭白饭,茭白映“素盘”,月光下莹莹卓辉,是何等“秀色可餐”。无怪乎李白叹一声“三谢不能餐”。历史上除了李白还有很多人也对雕胡饭大加称颂,譬如杜甫“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又如宋玉《风赋》云:“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小小茭白能在走遍天下,尝遍四时之味的文人们的记忆之中占有如此地位,不得不说江南水土之肥,美景、美人、美食一个都不落下。

二、 梅尧臣和河豚鱼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所失,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同范仲淹的一场酒宴上作的。彼时梅尧臣刚卸任浙江建德县知县,而他的好友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范氏怀着宽慰友人的心思邀请梅尧臣同游庐山,在其款待梅尧臣的酒宴上,有一位客人讲起河豚味极鲜,勾起了范仲淹的馋虫。梅尧臣却认为,仅仅为了享用河豚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险,是非常不值得的。即席赋诗一首,婉劝范仲淹不要冒险品尝河豚。这首诗凑巧的让梅尧臣名满天下,而河豚竟一时有“梅河豚”之谓也。而梅的这首诗之所以一时名声大噪还得益于梅尧臣的另一位好友欧阳修的大力推荐。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专门写到“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欧阳修说“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二句道尽了河豚妙处。且一探其“妙”。河豚在中国多出没于沿海,江河。在长江汛期,春夏之际易于捕捞。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食用河豚的记录是《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敦水”之中“多肺肺之鱼,食之杀人”的文字。“肺肺之鱼”指的就是河豚。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人食用河豚并有致死的情况了。待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盛产河豚,吴王将之推崇为极品美食,河豚甚至享获“西施”美名。河豚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大抵也正是这般豪迈的气魄才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气罢。相比之下,尽管梅尧臣写出了形容河豚美味的绝妙佳句到底却少了那份为了美食拼命的精神气儿。

三、 符曾和元宵

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说到元宵当是人人皆知的美食。符曾这首诗的前两句“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笔者以为写的是核桃酪汤圆。核桃酪汤圆的特点就是核桃配桂花,核桃的坚果味和桂花的清香搭配,健脑强身,是为佳品。诗里的马家指的是京城的马思远,此家的元宵当时极为出名。元宵美名,世人皆知。然而,元宵节与吃元宵的习俗却不是同时产生的,其间相隔了大约一千多年。元宵节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发展和重视,关于元宵节的“发迹”民间还有诸多传说,其中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较富有浪漫情怀。而人们在元宵节开始食用元宵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为何元宵和吃元宵的习俗相隔年代甚远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元宵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就是《上元竹枝词》中的江米。糯米多生长于南方,北方人在过去鲜少食用糯米,也不熟悉其食用方法。宋朝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移到了江南,南方的食物开始向北面传播。而南方人喜食的汤圆因其独一无二的美味和美好的节日寓意也成为元宵的必食食品。二是,元宵的制作技术。正如《上元竹枝词》中所强调的那样“见说马家滴粉好”,好的江米粉对于美味的元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将糯米磨制成为精细粉末的技术长期只存在于江南,即便是在宋朝,汤圆也是一样珍贵的美味。这一点可以见于宋代姜白石的诗作“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珍贵的大概也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如此看来《上元竹枝词》里对元宵的描写虽近于朴实倒是句句皆中要害。

三首古诗词,由主食说到了甜点,由唐朝说到了清朝,绕来绕去却还是离不开一个江南。江南地区有着长江水系的滋润,平原地势,土地富饶,端的是得天独厚的优渥条件。稻米、蔬菜、鱼鲜,美食养出了江南的“才子佳人”,养出了江南的“地灵人杰”。一切的起源都土地的恩赐。古诗、美食、土地,“古诗”是历史文化,“土地”是地理自然,“美食”是生活态度,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享受到世间的妙境。无怪名士们谈诗作赋总要置一坛好酒,佐两碟小菜,如此方得人间真趣也。

美食的简短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饮食者、地域、时令三个角度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

饮食者类型

一、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饮食,当属谭家菜。谭家祖籍广东,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而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谭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领是调味讲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时易于软烂,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选料加工比较精细,烹饪方法上常用烧、火靠、烩、焖、蒸、扒、煎、烤诸法。贵族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极具个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饮食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十九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当时饮食不仅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民间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为了“美味佳肴”。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饮食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人们从日常状态下标识出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称之为“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别具风味。

中国美食文化起源

  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四大菜系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目前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茶食在辽金

  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忽必烈的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宫廷的奢靡

  明代的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

西关民俗(美食)俗语,故事,诗词

艇仔粥:传说有一户水上人家的女儿金水,曾放生一条小鲤鱼。几年后,金水的父亲患了重疾,金水天天求菩萨保佑。一天金水望着朦胧的月亮渐渐入睡,她看到了一位仙女从水中出来说:“我是10年前被你救的鱼妹妹。你爹的病不要紧,只要煮一点鱼虾粥给他吃,再卖给岸上人家换点钱带你爹去看大夫,10日之内即可痊愈。”金水依法照做,而且依据岸上人的口味,秘创一法曰“西关驰名艇仔粥”。

  凉粉糕:相传由一个名为“大只威”的凉茶店主为哄小孩发明的,后来,凉粉糕不断被人改良,加入了米粉,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凉粉”。

  马蹄糕:据说在上世纪40年代泮溪酒家开业当天,李氏两兄弟亲自下厨蒸出两盘马蹄糕,立刻成了人人争着品尝的对象。后来泮塘马蹄糕随着泮溪酒家的名声越传越远,成为远近闻名的西关小食。

参考资料:百度

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多一点

描写乡村风光 乡村生活的古诗词

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中寡妇

唐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春中田园 王维

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个有点难找,不过这么多应该也够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25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