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文赏析 > 形容越界的诗词

形容越界的诗词

  作者: admin     文章栏目: 诗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17日    点击:  次
形容越界的诗词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回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大陆在那头, 近来人事两相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渡汉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新娘在那头。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游子身上衣,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白啊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出塞曲 席慕蓉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报得三春晖, 不敢问来人。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春风不改旧时波。

台湾乡愁诗举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当代大陆乡愁诗举例 还 乡 舒婷 今夜的风中 似乎充满了和声 松涛、萤火虫、水电站的灯光 都在提示一个遥远的梦 记忆如不堪重负的小木桥 架在时间的河岸上 月色还在嬉笑着奔下那边的石阶吗 心颤抖着,不敢启程 不要回乡,不要回想 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 把头靠在群山的肩上 仿佛已走了很远很远 谁知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 纯洁的眼睛重像星辰升起 照耀我,如十年前一样 或许只要伸出手去 金苹果就会落下 血液的瀑布 使灵魂象起了大火般雪亮 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青春的背影正穿过呼唤的密林 走向遗忘 乡愁 卞之琳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有什么关于描写红颜知己的优美句子、诗句?

1、红颜知己,只是你的异性知己,她知你、懂你、观赏你、包容你,是你心灵和精神上的一个驿站;当你需要理解,需要倾诉,需要心灵和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持时,这个“驿站”是可以让你“歇足”的。

2、你始终是我的小妹妹,虽然年龄上我比你只大一岁,但我还是情愿唤你小妹妹,因为我知道小妹就是要被宠爱的。

莲儿,你是我来生的娘子,今生,你是我唯一的娘子。

遇见了,便倾心了,便喜了爱了,谁又能主宰感情的始终。

只要我在,你在,我们同在,我们就会看到那个永久的样子,相恋之情也许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淡如水,然而那是一种感情的沉淀,深厚而坚不可摧,我要你知道,我们的心始终不曾分开,无论你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我在此岸,深深地思念着你,默默地祝福着你,你是我心里的一部分,若你安好,我心如始安稳,不曾远离,不诉离殇,不离不弃……3、莲儿,你这个柔情似水,温婉如玉的女子,惹我满心爱怜。

还记得我们的相识,那是在在桃花盛开的三月,你对所有陌生人都有着一种防备心,因为早已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冷漠的外衣,不想让别人靠近你,也就不会有人能够损害你。

然而却在与我初相见时,心里的那层防备被打破了一层,你的每句话都那么温柔,如此如水般轻柔的女子,果真是我见犹怜。

我们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一眼万年的感觉。

缘分,是我结识你,缘分使你为我展开你那封闭的心扉。

4、我的心从来不曾轻易付出,极少的人才能够真正走进我的心。

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你,才发觉原来你早已驻扎在我的心里。

只是我从来不曾觉察,不愿拨开自己的心去细数我在乎的人,我可怕离别,可怕伤痛,我可怕听到这些你离我而去去,是的,我们都可怕这样的分别,那么为什么还是要面对?既然风雨注定要来临,也让我安然面对自己的心,我最真实的自己,爱,就要说出来。

5、初见,是在最初的那个浅月若寒里,你从远方走来,有着和我共同的兴趣,一样的忧伤,我常常说你是林黛玉,是和黛玉一样多愁善感的女子。

你不离不弃地问候着,那颗本就冰冷的娇弱的心却还在用心温暖着别人,这样一个女子,何尝不是令人心疼?6、红颜知己可遇而不可求。

她不是你的港湾,因为你的港湾是你的家,那是为你遮风挡雨,为你饱腹裹衣的地方。

7、当你卧病在床与痛苦激战时,拉着你的手的,慌张无措,流泪满面那个人必是你老婆,她怕你疼,怕你死,哭哭啼啼,痴痴缠缠,让你心灵难安。

而她不哭,她只是站在门外或窗外,静静地凝望着你,阅读你的心灵。

她知道你痛在何处,她理解并情愿为你默默分担,让你灵魂不在孤单,这便是你的红颜自己。

8、莲儿,如诗一样的女子,文字里与你相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果然,我们相遇,然而我们的相遇没有那惊鸿一瞥的灿烂,如水一般的静美。

正是这样一种沉静的优雅,让我认识到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女子,你的眼底也有隐隐的忧伤,你的心里也有甘与苦,只是我似乎永久也察觉不到你的忧伤,可是我明明看到你的忧伤。

你这个温暖的女子,是在用你最挚诚温热的心在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样真诚那样让人心疼。

9、在红颜自己面前,男人是倦鸟,是浪子;可以疲乏,可以孤独,可以无助,可以躲避,可以怠情。

而她可以接纳你的黑夜,给你安静,做你恢复能量的空间。

10、可是,是什么时候打破了这一锲约呢?不好说,也不想说,反正是我那次出差,正好去你所在的城市,不约而同,有了相见的欲望和渴盼。

1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2、不断以来,不愿说出这许多的话,怕惹得自己热泪盈眶,不想说出我的在乎,却又想让人懂我的心,懂得我不断在,只是默默地守护着。

然而,不说又怕终究不懂,说出这一番肺腑之言,于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深深藏。

若你安好,我便安心。

13、念你的名字,如钻石,如星斗,如馨香百合花的眼眸,如幽幽柳絮绵密的思绪。

14、穿越时间的轨道,无法预见何夕至何夕的铭记,没有刻意期待岁月中的流离牵手。

从不说永久同行,却从没有脱离同行的轨迹,或许当近二年的时间悄无声息的划过我们的生命旅程,我知道我们的情意好像冬日暖阳,暖了你的手,暖了我的心。

15、如诗的女子,花一样的美,沁人心脾的暖。

也许沉默是一种爱,只是爱的太辛苦,如若没有那些离别,如若没有现实的牵绊,我们会一起看潮起潮落,看细水长流。

16、我不相信网络爱情,那只是飘渺的云烟,太阳出来便烟消云散;你不相信网络真情,那只是赚取女人泪滴的圈套。

我们的相识,来源于一次邂逅。

共同的爱好,就是对文学的执着和痴迷,我们都会把自己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感触变成文字发在自己的空间,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同时走进了对方的空间,同时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于是就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同时申请为好友,仿佛命中注定,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我们就在桃花三月的季节,相识于荧屏。

17、氤氲的夜晚,如花缱绻。

吟花的诗篇,如夜缠绵。

夜,繁星明亮,月儿如水,倾听着这天籁的声音,装载着满满的祝福,踮起足,盼望闪耀的星能触摸到我的许愿。

在属于你的日子里,让你收到...

南京长江大桥应该用怎样的诗句来形容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慧...

岳飞写满江红的背景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慧...

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

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

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

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

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

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

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

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

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

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

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

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

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

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

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

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

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

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

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

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

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

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

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

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

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

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

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

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

“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

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

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后山的神虎立刻就长吼不止,三人相视大笑。

这个文坛佳话,称为“虎溪三笑”,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此虎是守寺护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桥畔有一头石虎怒目而视凭栏而踞。

了解了虎溪桥畔的神虎和这则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飞看着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触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护国看家的神虎,眼看着赵构...

《满江红》

满江红·写怀朝代:宋代作者:岳飞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注释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有人认为是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

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

第三种说法理由有五:一是北伐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根据第三种说法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

满江红写作背景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gushichi.com/shiwenshangxi/6242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词语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