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词大全 > 谢赵生惠芍药诗词赏析

谢赵生惠芍药诗词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12日    点击:  次
谢赵生惠芍药诗词赏析

芍药和牡丹的诗词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经·国·郑·溱洧》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抄下余冠英先生所译的文字: 溱水长,洧水长, 溱水洧水哗哗淌。

小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香。

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哥说:“已经去一趟。

” “再去一趟也不妨。

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芍药最芬芳。

原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上已之辰,郑国溱洧两河之畔,男女杂集,春游欢会的情景,有人说古人用芍药中的“药”(此字我们这里方言还念yue)字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象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媚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

这情景,这诗句,打动着千古以来的痴男怨女。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时表现很有点“失态”,一会说《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会说《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最后又来了句“仙杖香挑芍药花”,这芍药花,正象征的蓬蓬勃勃的爱情。

所以宋人张镃在诗中赞道:“自古风流芍药花”。

姜夔有一首词,说的是扬州的芍药: 侧犯·咏芍药 恨春易去。

甚春却向扬州住。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

无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

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北宋时扬州芍药就极为繁盛,苏轼有诗:“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

当时每年扬州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聚绝品十余万株观赏欢宴,一时热闹非凡,扬州芍药就此名闻天下。

后来苏轼见太过扰民,曾一度废止了这种行为,但只禁得一时,扬州芍药还是“佳种年深亦多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1161年)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

姜夔重过扬州时就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然而,写芍药时,还是不得不提起扬州二字,正像写牡丹离不开洛阳一样,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有诗: 又是扬州芍药时,花应笑我赋归迟。

满堂留得春如画,对酒何妨鬓似丝。

玉立黄尘那可到,锦围红蜡最相宜。

买山若就当移种,此际谁能杖履随。

贾似道人坏诗不坏,这首写芍药的诗倒也不错。

要说古时做皇帝也不容易,奸臣也不是个个都是大白脸上写着“奸臣”二字,单看这诗,怎么能想到他是奸臣庸臣? 元末诗人杨允孚《咏芍药》里这样写道: 时雨初肥芍药苗,脆肥香压酒肠消。

扬州帘卷东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

清代塞尔赫有七绝《白芍药》一诗: 珠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

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

到了明清,扬州芍药规模虽不如宋代,但却培育出极为罕见的黑芍药,此品种花朵色深紫近黑。

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极盛,各园中也都广泛种植芍药。

芍药有养血敛阴,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对于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更是有显着功效,故有“女科之花”的称谓。

好为花王作花相 芍药,和牡丹的形貌非常相近,但牡丹是木本,花大枝粗,有雍容华贵的气象,而芍药是草木,显得娇小柔弱,所以古人评花时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如宋朝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 宋邵雍有诗:“要与牡丹为近侍,铅华不待学梅妆”,方回也说:“可止中郎虎贲似,正堪花相相花王”。

所谓“中郎虎贲”,是这样一个典故,说东汉时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曾做左中郎将,有一个勇士与蔡中郎长相特别相似。

所以后来形容两人面貌相似,就用“中郎虎贲”。

这里是说芍药和牡丹的“容貌”相似。

杨万里有诗: 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婷婷各自妍。

最是依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

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正可怜。

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关于芍药为“花相”一说,还有以下的来历: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韩琦于庆历五年(1054年)上任扬州太守时,其府署后园中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

每朵花瓣上下红色,中间围一圈金黄色花蕊,是一种叫“金带围”的新品种,韩琦十分高兴,又邀了三人,同来观赏。

这三人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珪、大理寺评事佥判王安石、大理寺丞陈升之,酒至中筵,剪四花,四人各簪一朵。

过了三十年,四人都先后当了宰相。

因芍药中“金带围”品种与宰相的金色腰带相似,从此,芍药便成了“花相”的代表。

每个朝代的审美标准不大一样,在盛唐,人们喜欢体态丰腴的美人,所以富贵雍容的花王牡丹更为得宠,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里就贬芍药而重牡丹。

但是渐渐地到了唐代后期,人们对于芍药也越来越喜欢了,晚唐诗人王贞白有诗道:“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而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

【芍药传情的诗句~】作业帮

1.《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唐.白居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2.《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唐.钱起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3.《芍药歌》唐.韩愈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 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 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 楚狂小子韩退之. 4.《戏题阶前芍药》唐.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5.《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唐.白居易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坐对钩帘久,行观步履迟.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 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 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 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 况有晴风度,仍兼宿露垂.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 有意留连我,无言怨思谁.应愁明日落,如恨隔年期. 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 6.《芍药》唐.张泌 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闲倚晚风生怅望, 静留迟日学因循.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零落若教随暮雨,又应愁杀别离人. 7.《清平乐张秀实芍药词》元.刘敏中 牡丹花落.梦里东风恶. 见说君家红芍药.尽把春愁忘却. 隔墙百步香来.数丛为我全开. 拼向彩云堆里,醉时同卧苍苔. 8.《次韵许子大李丞相宅牡丹芍药诗》宋.洪炎 山丹丽质冠年华,复有余容殿百花. 看取三春如转影,折来一笑是生涯. 绮罗不妒倾城色,蜂蝶难窥上相家. 京国十年昏病眼,可怜风雨落朝霞. 9.《红芍药》元.王哲 这王哲知明,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 正好相倚靠.每常却要,缀作诗词,笔无停自然来到. 心香起、印出仙经,便贯通颠倒.便贯通颠倒. 早得得良因,速推推深奥.玄玄妙妙任穷考. 又更餐芝草.白气致使,上下盈盈,金丹结、练成珍宝. 凭时节、永处长生,住十洲三岛. 10.《红芍药》唐.元稹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酡颜醉后泣,小女妆成坐.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采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其他: 芍药丁香手里栽,临行一日绕千回. 外人应怪难辞别,总是山中自取来. 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屋.贫放麴生疏,闻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芍药斗新妆,杨柳飞轻.著意留连不放春,已向东皇说.况是谪仙家,自有长生诀.方士呼来借玉蟾,要吸杯中月. 芍药开残春已尽.红浅香乾,蝶子迷花阵.阵是清和人正困.行云散后空留恨.小字金书频与问.意曲心诚,未必他能信.千结柔肠愁寸寸.钿钗几日重相近.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酡颜醉后泣,小女妆成坐.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采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闲吟芍药诗,怅望久颦眉. 盼眄回眸远,纤衫整髻迟. 重寻春昼梦,笑把浅花枝. 小市长陵住,非郎谁得知? 芍药小纱窗.唾碧茸长.粉香犹涴旧时妆.玉佩丁东仙步远,好处难忘.草草赋高唐.终是荒凉.凉蟾飞入合欢床.争得花阴重邂逅,才不思量.

赞美芍药的诗词诗句有哪些

唐 - 元稹 - 忆杨十二【年代】:唐【作者】:元稹【题目】:忆杨十二【内容】: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唐 - 元稹 - 红芍药【年代】:唐【作者】:元稹【题目】:红芍药【内容】: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

酡颜醉后泣,小女妆成坐。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

采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唐 - 元稹 - 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年代】:唐【作者】:元稹【题目】: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内容】:梁王开佛庙,云构岁时遥。

珠缀飞闲鸽,红泥落碎椒。

灯笼青焰短,香印白灰销。

古匣收遗施,行廊画本朝。

藏经沾雨烂,魔女捧花娇。

亚树牵藤阁,横查压石桥。

竹荒新笋细,池浅小鱼跳。

匠正琉璃瓦,僧锄芍药苗。

旋蒸茶嫩叶,偏把柳长条。

便欲忘归路,方知隐易招。

关于牡丹的诗词

清平乐 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帐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降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歧,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惜牡丹花二首 唐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一首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牡丹 唐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牡丹石诗 唐 李正封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牡 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宋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牡丹吟 宋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胡武平遗牡丹一盘 宋 梅尧臣 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

临水复荫竹,艳色照彤霞。

良好相与至,竟饮欢无涯。

而今犹老翁,鬓发但未华。

昨日到湖上,碧水涵蒲芽。

此情颇已惬,薄宦非初嗟。

况乃蒙见怜,带雨摘春葩。

虽无向时乐,蕙好仍有知。

锦园春三犯 赋牡丹 南宋 卢祖皋(1首) 昼长人倦。

正凋红涨绿, 懒莺忙燕。

细雨蒙晴, 放珠帘高卷。

神仙笑宴。

半醒醉、彩鸾飞遍。

碧玉栏干, 青油幢幕, 沈香庭院。

洛阳图画旧见。

向天香深处, 犹认娇面。

雾縠霞绡, 闻绮罗裁剪。

情高意远。

怕容易, 晓风吹散。

一笑何妨, 银台换蜡, 铜壶催箭。

楚宫春 为洛花度无射宫 南宋 周密 香迎晓白, 看烟佩霞绡, 弄妆金谷。

倦倚画阑, 无语情深娇足。

云拥瑶房翠暖, 绣帐卷、东风倾国。

半捻愁红, 念旧游、凝伫兰翘, 瑞鸾低舞庭绿。

犹想沉香亭北。

人醉里, 芳笔曾题新曲。

自剪露痕、移取春归华屋。

丝障银屏静掩, 悄未许、莺窥蝶宿。

绛蜡良霄, 酒半阑、重绕鸳机, 醉靥争艳红玉。

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 宋欧阳修 京师轻薄儿, 意气多豪侠。

. 争夸朱颜事年少,肯慰白发将花插? 尚书好事与俗殊,怜我霜毛苦萧飒。

赠以洛阳花满盘,斗丽争奇红紫杂。

两京相去五百里,几日驰来足何捷。

紫檀金粉香未吐,绿萼红苞露犹浥。

谓我尝为洛阳客,颇向此花曾涉猎。

忆昔进士初登科,始事相公沿吏牒。

河南官属尽贤俊,洛城池籞相连接。

我时年才二十余,每到花开如蛱蝶。

姚黄魏紫腰带鞓,泼墨齐头藏绿叶。

鹤翎添色又其次,此外虽妍犹婢妾。

尔来不觉三十年,岁月才如熟羊胛。

无情草木不改色,多难人生自摧拉。

见花了了虽旧识,感物依依几抆睫。

念昔逢花必沽酒,起坐次呼屡倾榼。

而今得酒复何为?爱花绕之空百匝。

心衰力懒难勉强,与昔一何殊勇怯。

感公意厚不知报,墨笔淋漓口徒嗫。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 宋欧阳修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

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

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

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玉楼春 题上林后亭(一名木兰花令)宋 欧阳修 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

莺啼宴席似留人,花出墙头如有意。

别来已隔千山翠,望断危楼斜日坠。

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

北宋 韩琦(3首) 比第洛花新开 移得花王自洛川,格高须许檀春权。

管住围簇生来贵,天地功夫到此全。

绝艳好将金作屋,清香宜引玉飞钱。

一声旧幕行云曲,醉 争挥不沦船。

牡丹初牙为鸦啄之,感而成咏 牡丹径雨发香牙,满地新红困饿鸦。

利嘴可能伤国艳,只教春色入凡花。

再谢真定李密学惠牡丹 牡丹京洛艳,惠我见新邻。

一与樽前赏,重生塞上春。

衰荣存主意,深浅尽天真。

却似登兰室,清香暗袭人。

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 宋·司马光 真宰无私妪煦同,洛花何事占全功? 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

尽日王盘堆秀色,满城绣毂走香风。

谢公高兴看春物,倍忆清伊与碧...

赏析诗句“错寄相思于芍药,无知牡丹为谁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雨霖铃》 柳永 婉约派代表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赏析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

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

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

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

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

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

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

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

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

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

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

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

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

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

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

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

“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

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

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

“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

“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

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

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

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

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

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

诗歌鉴赏〈移家别湖上亭)帮忙分析一下这首诗,谢谢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

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赏牡丹刘禹锡赏析1.本诗题为“赏牡丹”,为什么要写“芍药无格”“...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3、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

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他光明磊落,其入于史书,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

他还就 《满江红》与 《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如“三十功名”。

因此,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打了一个胜仗,因此,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

三十功名尘与土。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空悲切。

此为二,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

”继余嘉锡之后,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词考辨》的文章。

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据现有的史料看。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历经31年,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有心志,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b]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

壮志饥餐胡虏肉,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

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他一生征战,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始于北宋。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笑谈渴饮匈奴血。

1980年,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身被殊荣,感动深切,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

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他自奉菲薄,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

朝天阙。

他认为,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白了少年头。

[/、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

莫等闲,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第一,岳霖,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岳飞矢志抗金、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在此之前,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其次,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gushichi.com/shicidaquan/5815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词语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