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根源的诗句

关于根源的诗句

《西江月 赠善友》(李道纯)

至道本无言说,全凭立志刚坚。心常不昧究【根源】。一月千潭普见。会取击风捕影,便知火里栽莲。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

《潇湘》(齐己)

寒清健碧远相含,珠媚【根源】在极南。

流古递今空作岛,逗山冲壁自为潭。

迁来贾谊愁无限,谪过灵均恨不堪。

毕竟输他老渔叟,绿蓑青竹钓浓蓝。

诗歌的由来是什么?

诗歌概念起源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 2.夸张 3.借代。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古代诗词中邓林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山海经?海外北 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又见《列子?汤问》:“夸父不量 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渭河。

河渭不足,将走 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裔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 里焉。

”“邓林”为神话传说中夸父弃杖所化之树林。

后遂用来指树林、柱 杖;亦指未竞大业的余迹。

晋?阮籍 《咏怀》诗之十六:“焉见王子乔,乘 云翔邓林。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余迹寄邓林,功竟在 身后。

”唐?杜甫风疾舟中书怀三十六韵》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 林。

”唐?韩愈《海水》:“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道路这个词的由来和隋唐 宋元的道 路的行政划分有什么关系吗。

道路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 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宋代全国划分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中央派出监察辖区的制度。

自宋太祖赵匡胤乾德(963—968)以后,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道,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以后,“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转运使遂成为北宋中央政府派遣至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之官。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定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等十五路。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出自谁的诗词?全文是什么?

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

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何谓“初心”、“初发心”,有慧月法师这般解读: 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

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

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

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

古代诗词中郢雷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楚?宋玉《对楚王问》载,有人 在郢中这个地方唱歌,先唱“下里巴 人”时,有数千人应和他的歌声。

待唱“阳春白雪”时,和歌者不过数十 人。

可见“阳春白雪”他高和寡。

后因以“郢雪”喻优美高雅的诗篇。

唐?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 唐?钱起《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面》:“才子贵难见,郢歌空复佳。

”唐?皎 然《抒山禅居寄嘈东溪吴处士冯》:“身当青山秀,文体多郢声。

”宋?林 逋(监郡太博惠酒及诗》;“铿然郢中 唱,伸玩清人心。

”元?燕公楠《摸鱼儿?答程雪楼见寄且细酌盱泉,酣歌郢雪,风致美无度。

形容感慨的诗词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唐)《将进酒》 译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魏晋)《短歌行》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就好像朝霞一样短暂。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化扇——纳兰性德(清)《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译文 那么一切还是停留在初见时的美好为好”,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没有后来产生的怨恨。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唐)《锦瑟》 译文 这些感情至今还可追忆,在当时却是使人感到惆怅、迷惘。

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唐)《代悲白头翁》 译文 花儿每年开的都一样的鲜艳动人,但是人一年一年的老去,在已不复从前...

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8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