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云冈石窟的诗词

有关云冈石窟的诗词

七律·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佛像东输肇武周,皈依昙曜善筹谋。

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注:?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云冈石窟最早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谋划开凿。 ?云水,石窟有楹联:“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④般若,读:“bō rě ”,佛经智慧;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界。

赞美云冈石窟诗词

七律·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佛像东输肇武周,皈依昙曜善筹谋。

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注:?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

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

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云冈石窟最早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谋划开凿。

?云水,石窟有楹联:“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④般若,读:“bō rě ”,佛经智慧;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界。

...

有关云冈石窟的诗词

七律·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佛像东输肇武周,皈依昙曜善筹谋。

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注:?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

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

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云冈石窟最早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谋划开凿。

?云水,石窟有楹联:“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④般若,读:“bō rě ”,佛经智慧;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之境界。

赞美云冈石窟诗词有哪些?

1,《云冈山石窟寺》清代 陈宝琛 戴石塞上山尽童,皱云特起森玲珑。

谁开奇想凿混沌,十窟鳞比只洹宫。

译文:戴石塞上的山都秃了,层叠的云像森林的树木一样活泼,不值是谁有了这么奇妙的想法,开了这天地,数十石窟像鳞片一样陈列。

2,《云冈寺》清代 蔡珽 层楼突兀仰神工,翠岭岧峣出半空。

译文:云岗寺的楼层鬼斧神工,随着高岭直上空中。

3,《题云冈石窟太武帝拓跋焘造像》当代 江南雨 谁使生成貌岸然,娑婆世界起波澜。

扪心五指竟何意,忍作千年壁上观。

译文:是谁创造了这巍峨耸立的云冈石窟,在这人世间掀起了波澜。

扪心自问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耸立千年观看这人世间。

4,《云冈石窟》当代 姚佳 石窟彻高阍,恒沙谁与论。

译文:石窟砌在高门之上,像恒河的沙子一样无与伦比。

5,《大同窑》当代 姚佳 云冈石窟铸神工,北国青瓷出大同。

浑似雕磨金阙壮,忍忘剔划魏都雄。

译文:云冈石窟鬼斧神工,北国的青瓷出自大同。

瓶身上下雕琢的像天上的宫阙一样。

...

云冈石窟资料!!!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

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

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

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

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

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

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

最小的佛像 2公分。

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

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

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

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内满雕佛龛造像。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

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

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

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

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

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

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

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

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

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

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

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

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

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

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

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

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

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

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

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

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

两窟平面近方形。

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

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

第10窟主像是弥勒。

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

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

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

窟东北...

云冈石窟在哪年建造的?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云冈石窟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

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

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第一、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此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

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

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

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八窟两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

七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东、西、南三壁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

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六个供养天人,雕刻十分精美;八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

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摩琉首罗天,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这种题材,在云冈心窟是罕见的特例。

第九、十窟两窟为一组双窟,九窟分前后室,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

后室窟门上凿明窗。

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壁面满刻佛像、飞天。

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十窟也分前后中,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十一至十三窟三窟为组石窟。

十一窟正中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龛。

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十二窟前室正面凿成三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

东西壁也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萧、琶邑、笛、鼓等乐器;十三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是这个窟中的精品。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

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

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

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5米。

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

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

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

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

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

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

”一口气跑出十几里。

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

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

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

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

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

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

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1、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2、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3、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4、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云冈石窟的云冈是何意思?

云冈为地名,云冈镇隶属于大同市南郊区管辖,位于大同市西部,距市区16公里,镇政府驻地云冈村,南邻武周川,北依武周山,镇域国土总面积为123平方公里。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

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第一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

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较完整。

第五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楼阁。

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

窟内,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

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

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

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

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

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事。

是云冈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

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

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

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

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

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与后面三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窟形椭园,中间主佛立于莲座上,周壁雕有千佛与佛龛。

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边是座像,西边是座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较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云冈石窟解说词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

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chi.com/zhishi/1518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